相關熱門文章
- 供應商和制造商拋棄傳統走向合作
- 《從技術走向管理-管理者的管理意識
- 蔣小華老師為中國長安創新研究總院開
- 傳統營銷走向幕后新的營銷方式出現
- 15個缺陷導致領導人走向失敗---
- 中高層管理核心能力提升三部曲之“從
- 2015年微信將走向何方?
- 馬思宇-中國移動廣西分公司《向索尼
- 也談企業培訓的未來走向
- 企業走向倒閉的7大跡象
相關熱門內訓課程
- 從技術走向管理
- 從曲折中走向勝利——毛澤東戰勝逆境
- 從銷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蛻變特訓
- 從銷售骨干走向管理高手快速蛻變營
- 電子行業人員從優秀專才走向管理者
- 從技術走向管理高級實務班
- 從技術走向管理
- 從技術走向管理 [鮑愛中]
- 從技術能手走向管理高手---打造高
- 從技術走向管理
相關熱門公開課程
走向管理崗,不僅是職位的躍遷,更是一場從“執行者”到“領導者”的基因重組。但現實是殘酷的:有人因團隊內耗身心俱疲,有人因決策失誤功虧一簣,更有人在管理漩渦中迷失自我。
今天,我為你拆解管理崗的“八字生存法則”,助你完成從“單打獨斗”到“運籌帷幄”的終極進化。
一、交待了,就要“盯”
你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場景:在會議上,你慷慨激昂地闡述任務目標,下屬們紛紛點頭稱是,你便以為萬事大吉。
然而,到了交付期限,呈現在你面前的成果卻與預期大相徑庭,下屬們一臉無辜,聲稱“我以為是這樣做的”。這種“我以為”的悲劇,每天都在無數團隊中上演。
“信任是獎勵,監督是責任。”管理者的“盯”不是微觀管控,而是構建執行閉環的智慧。
1) 目標可視化
運用甘特圖這一強大的工具,將任務進行細致拆解,明確每個子任務的負責人、起止時間和交付成果。甘特圖就像一張清晰的地圖,讓團隊成員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路線和目標位置,避免在執行過程中迷失方向。
2) 任務清晰化
任務部署要做到“三件套”齊全,即明確目標、規劃路徑、制定驗收標準。只有這三個要素都清晰明確,團隊成員才能心無旁騖地朝著目標前進。
3) 過程節點化
設置“啟動會 - 周例會 - 復盤會”三級節點,讓執行軌跡清晰可見。通過這三個節點的把控,你可以實時掌握任務進展,確保團隊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。
4) 反饋即時化
借助企業微信、釘釘等現代化工具,建立“1 小時響應機制”。當團隊成員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問題,能夠第一時間得到反饋和解決,避免問題積累,做到問題不過夜。
記住,“好的管理者不是消防員,而是預警系統。”
二、辦不到,就要“激”
當團隊說“辦不到”時,你是在附和還是在破局?作為管理者,你的職責是激發團隊的潛力,帶領團隊突破困境,而不是在困難面前退縮。
要想讓團隊在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,就必須掌握戰前動員三板斧。
1)畫大餅
即用愿景凝聚人心。一個清晰而美好的愿景,就像一顆璀璨的星星,照亮團隊前行的道路。
讓團隊成員明白,他們所做的每一項工作,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愿景,從而激發他們內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。
2)分蛋糕
即設計階段性激勵。當團隊成員在完成階段性目標后,能夠得到相應的獎勵,這種激勵就像給發動機加油,能夠讓他們保持高昂的斗志。
獎勵可以是物質的,也可以是精神的,關鍵是要讓團隊成員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和回報。
3)打雞血
即用儀式感點燃斗志。儀式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,它能夠讓團隊成員感受到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在戰前動員會上,通過莊重的宣誓、激昂的演講等方式,為團隊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,讓他們充滿信心地迎接挑戰。
請牢記,“當感覺沒有把握時,恰恰是突破認知邊界的信號。”
三、犯錯誤,就要“改”
為什么下屬犯錯后總“下次還敢”?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,沒有吃到那塊能讓他們銘記錯誤的“記憶面包”。
在許多團隊中,錯誤往往被視為洪水猛獸,一旦出現,管理者便大發雷霆,下屬則戰戰兢兢。然而,這種簡單的指責和懲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反而會讓下屬產生恐懼心理,下次遇到類似問題時,依然會重蹈覆轍,陷入錯誤的惡性循環。
要想讓錯誤成為成長的階梯,就必須掌握復盤會的藝術。
1)情景再現
用時間軸還原決策鏈,讓團隊成員清楚地看到錯誤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,讓大家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每一個決策節點的對錯。
2)根因分析
運用 5why 法直擊底層邏輯,連續追問“為什么”,直到找到問題的根源。很多時候,我們看到的只是問題的表象,只有通過不斷地追問,才能揭開那層神秘的面紗,找到問題的本質。
3)行動清單
根據根因分析的結果,用 SMART 原則制定改進項。
SMART 原則即目標具體(Specific)、可衡量(Measurable)、可實現(Attainable)、相關聯(Relevant)、有時限(Time - bound)。
按照這個原則制定的改進項,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,能夠讓團隊成員清楚地知道該做什么、怎么做以及何時完成。
4)錯誤歸檔
建立團隊“錯題本”,將典型錯誤記錄下來,作為新人培訓教材。這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,更是對未來的預防。當新成員加入團隊時,通過學習“錯題本”,能夠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,少走很多彎路。
總之,“聰明人把錯誤當老師,糊涂蛋把錯誤當敵人。”
四、有問題,就要“解”
為什么你解決了 100 個痛點問題,第 101 個問題還是如約而至?這是因為你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,只是在做表面功夫。
在管理工作中,我們常常陷入“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”的誤區,只關注問題的表象,而忽略了背后的深層次原因。
要想真正解決問題,就必須掌握一套系統的解決之道。
1)問題矩陣法
緊急/重要的問題要立即處理,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;
緊急/不重要的問題可以授權處理,提高工作效率;
不緊急/重要的問題要進行規劃處理,未雨綢繆;
不緊急/不重要的問題則可以忽略處理,避免浪費精力。
2)解決四步法
界定問題:
用 5W2H 明確癥結,即明確問題是什么(What)、在哪里發生(Where)、何時發生(When)、由誰引起(Who)、為什么發生(Why)、如何發生(How)以及發生到什么程度(How much)。
結構分析:
用魚骨圖拆解要素,將問題的各種影響因素清晰地呈現出來,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。
創新方案:
通過頭腦風暴 + 投票決策的方式,產生創新方案,集思廣益,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。
固化流程:
將解決方案固化為 SOP(標準作業程序),沉淀經驗,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。
總之,真正的高手,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讓問題消失。
五、遇死結,就要“破”
死結往往是偽命題,只是你沒找到正確的解構方式。
要想解開死結,就必須打破思維的枷鎖,采用創新的思維方式。
1) 追問本質
連續問 5 個“為什么”,直到觸及問題核心。就像剝洋蔥一樣,一層一層地剝開問題的表象,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。只有抓住了問題的本質,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。
2) 跨界借鑒
用“類比創新法”尋找其他行業的解決方案。不同行業之間雖然存在著差異,但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上卻有著共通之處。
3) 重構規則
設計“游戲化機制”重塑團隊行為模式。游戲化機制能夠激發團隊成員的興趣和積極性,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任務。
記住,“打破規則的人,才能制定新規則。”作為管理者,要敢于突破傳統,勇于創新,帶領團隊走出困境,開辟新的天地。
六、不努力,就要“批”
為什么下屬總在“假裝努力”?因為你在“假裝管理”。
如果沒有及時、有效的反饋,下屬就無法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現,不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哪里,從而無法進行改進和提升。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,下屬就會逐漸失去工作的動力和熱情,出現“假裝努力”的現象。
“有效的‘批’是建設性對話,而非權力展示——好的反饋,是管理者送給下屬的內驅力。”我們要通過有效的反饋,激發下屬的內在動力,讓他們主動地追求卓越。
1) 即時性反饋
用“1 分鐘法則”抓關鍵行為,及時給予表揚或批評。
表揚時,采用“事實 + 影響 + 感謝”的公式,讓下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得到了認可,以及這些行為對團隊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,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。
批評時,采用“行為 + 標準 + 改進”的公式,讓下屬明白自己的行為與標準之間的差距,以及如何進行改進,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。
2) 發展性反饋
用 GROW 模型做輔導,即明確目標(Goal)、了解現狀(Reality)、探索選項(Options)、確定意愿(Will)。
通過與下屬進行深入的溝通,幫助他們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,了解自己的現狀和優勢劣勢,探索實現目標的各種途徑,并確定他們的意愿和決心,從而促進他們的個人成長和發展。
3) 非暴力反饋
運用“觀察 - 感受 - 需要 - 請求”的溝通模式,讓反饋更易被接受。
在反饋時,先客觀地描述觀察到的行為,然后表達自己的感受,接著說明自己的需求,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。這種溝通方式能夠避免指責和攻擊,讓下屬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理解,從而更愿意接受反饋并做出改變。
七、踩紅線,就要“罰”
當“老好人”遇到“刺頭”,該亮劍時你敢不敢出手?
作為管理者,如果因為害怕得罪人或者當“老好人”而不敢對他們進行懲罰,那么團隊的規則和價值觀就會受到嚴重的挑戰,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也會大打折扣。
慈不掌兵,情不立事。懲罰不是目的,而是價值觀的刻度尺。
要想做到既維護團隊的規則和價值觀,又讓員工心服口服,就必須掌握懲罰的藝術。
1) 閃電戰
在 24 小時內處理完畢,避免問題發酵。拖延處理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,也會讓其他員工對團隊的規則產生質疑。
2) 儀式感
當眾宣布 + 私下溝通,既維護規則的嚴肅性,又給予員工尊重。當眾宣布懲罰決定,能夠讓其他員工看到團隊對規則的堅守,起到警示作用。私下溝通則能夠讓員工感受到你的關心和理解,避免他們產生抵觸情緒。
3) 補救口
給改過機會,如記過不記仇。懲罰不是目的,而是為了讓員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并督促他們改正。在懲罰的同時,要給予員工改過自新的機會,讓他們感受到團隊的包容和溫暖,從而更加珍惜在團隊中的工作機會。
八、混日子,就要“換”
當團隊變成“養老院”,你是在做管理還是在做慈善?
如果管理者對這種現象視而不見,任由其發展,那么團隊就會逐漸失去活力,最終走向衰落。
要想讓團隊保持活力和競爭力,就必須對人才進行分類管理。
1) 明星員工
給予“戰略項目 + 股權激勵”,讓他們成為團隊的核心力量。
2) 骨干員工
提供“管理后備隊 + 跨界輪崗”,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。
3) 普通員工
實施“技能提升計劃 + 末位淘汰”,激發他們的上進心。
4) 問題員工
啟動“績效改進計劃”,明確改進期限,幫助他們改正錯誤。混日子的員工就要淘汰,如果對混日子的人仁慈,就是對奮斗者最大的殘忍。
寫在最后:
這八字口訣不是教條,而是可進化的“管理操作系統”。真正的管理智慧,在于根據團隊特性、業務階段、行業屬性不斷迭代。
記住:“管理的本質,是激發每個人心中的英雄主義。”
現在,輪到你行動了——在你的團隊中,哪個字最急需落地?你計劃如何執行?歡迎留言,讓我們共同打磨中國本土的管理哲學。
上一篇 : 我發現一個規律:會用罰款的越來越少,用的好的越來越精
下一篇 : 判斷一個員工到底值不值得培養,關鍵看這5點